南风窗谈安邦财新交锋:呼唤中国的“经济正义”
安邦财新交锋,呼唤中国的“经济正义”
南风窗记者谭保罗
“安邦董事长吴小晖有着极其特殊的“背景”,而财新传媒的胡舒立则是中国广受尊敬的媒体领袖。双方的交锋,最后必然以事实和公义来论是非曲折,阳光也应当会撒向中国金融领域的某些隐秘角落。”
这几天,中国财经界最大的焦点莫过于“神秘”财团安邦的股权问题。财新传媒先对安邦保险隐秘的出资模式进行了报道,并称之为股权“魔术”。之后,安邦则发表声明进行所谓“反击”。
安邦董事长吴小晖有着极其特殊的“背景”——这已被多个媒体进行过公开报道,而财新传媒的胡舒立则是中国广受尊敬的媒体领袖。双方的交锋,最后必然以事实和公义来论是非曲折,阳光也应当会撒向中国金融领域的某些隐秘角落。因此,对事件本身,我们暂时不做评判。
但交锋过程中,一些“信号”的隐现值得注意。安邦在一份声明中,主动提到了“民生银行”这一关键字。此前,包括安邦在内的股东曾陷入民生银行股权和董事会席位争夺。
民生银行是中国最大的民营银行,但也是一家“是非”颇多的银行。2015年1月,该行党委书记、行长毛晓峰,涉嫌严重违纪违法,接受组织调查。2017年4月,其北京一家支行又曝出“30亿假理财”事件。
自从1996年成立以来,围绕这家银行的利益角力暗流就一直在涌动。现在,这家银行可能再次来到中国金融领域某些博弈的舞台中央。不只是民生。
按照可查的最新数据,截止2015年底,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共有法人机构 4262 家,民生只是其中最让人注意的一家而已。除了民生,显然还有更多的,围绕银行的利益瓜葛每天都在上演,只不过多数并没人关注到而已。
为什么是银行?这是一个相当关键的问题,不论在政治,还是经济层面,如果你要真正认识中国,银行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。因为,银行在中国长期扮演着“双重角色”,一重是经济,另一重是政治。
在经济层面,银行资产总规模为232.3万亿,分别等于15个保险业、11个信托业和25个公募基金业。换言之,中国人的主要货币资产都集中在银行。房产呢?同样和银行密切关联。在付清放贷之前,你的房子都抵押给了银行。当经济下行,你的个人房贷就是银行最优质的资产之一。
此外,银行还在经济层面承担着为实体经济融资这样的功能。但实际上,这种功能都是“老套路”或者说“大路货”般的功能,它们毫无新意,全球都一样,没有一点“中国色彩”。在中国,银行长期被忽视的功能是,它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,它在政治层面角色的重要性,丝毫不亚于经济层面。
在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中,一个国家推动经济发展有两种主要的手段,一种的是货币政策,一种是财政政策。货币政策的执行者是中央银行,而财政政策则是财政部来付诸实施。至于商业银行,并不直接参与这两个任务。最多,货币和财政政策会“间接”地影响商业银行的决策。
但在中国,商业银行参与国家经济刺激政策的程度要高得多,原因并不复杂。在西方,商业银行都是私有的,或者说上市成为了公众公司,但股权分散,主要是被机构投资者持有,所以它们不是国家治理的工具。在中国,主要银行目前都是国有控股、央企控股或地方政府控股。
因此,某种程度上讲,在中国经济的增长过程中,长期存在着一种“中央政府-银行-地方政府”的三角关系。在这个关系中,主要由中央政府控制的银行系统,积聚天下的财货(资金),地方的竞争,则是创造足够优质的抵押品(比如土地、企业股权),然后再从银行系统获取资金,建设地方经济。
如何创造抵押品?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精髓之处。一直以来,中国地方政府有种现象叫“跑部钱进”,其实,“跑部钱进”一是为了直接拿到财政的转移支付,第二则是拿到项目的部委批文。因为,有批文,意味着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“抵押品”的联合背书,银行更愿意放贷。
实际上,第二个“跑部钱进”才是地方更看重的。
道理很简单,国家的财政资金有限,对转移支付资金用途的监管也越来越严,但商业银行的信用货币创造能力则是无穷的,地方要多少,银行就有多少。
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,很大程度都来自于以上这种“中央政府-银行-地方政府”的三角式推动模式。实事求是地说,这是中国一种“制度优势”,它让一个人民长期吃不饱饭的国家,一举成为了世界第二经济大国。但是,这种模式也有两个副产品,它们会威胁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根基。
第一个副产品是内部通胀,在通胀威胁之下,中国人开始不断踩踏式抢房。而企业的利润表则被不断被高成本折磨,大量的实体资本不断“脱实向虚”。第二个副产品是债务风险,这一点就不用赘述了。比如,民营银行往往会成为大股东——民营财团的“提款机”。
目前,中国掀起了在银行业的大整顿,“金融强人”郭树清重回金融监管部门,担任银监会主席。整顿的方向是明确的,即阻断银行资金的空转套利,层层拆解债务链条,避免风险发生。
更重要的是,这种整顿还有一种“公平正义”的价值。它会一定程度收紧对银行信用货币创造的“金库咒”,这会暂缓通胀,本质上是对国民财富和对实体企业的捍卫。显然,这是中国当下最亟需的“经济正义”。
作者 | 南风窗副主编 谭保罗 tdb@nfcmag.com
【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“南风窗”】
相关文章
提高养老金、医保补助 政府工作报告晒今年红包
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,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再增30元,尽最大努力帮助新市民、青年人等缓解住房困难……3月5日,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...
唐仁健:乡村建设不能搞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
乡村建设是为农民而建,所以就要照顾他们的感受,要体现他们的需求,不能我们主观意志,更不能搞那些形式主义、官僚主义的东西。把这个好事要办好,把...
唐仁健:粮食安全有保障,完全能端牢中国人的饭碗
这些年我国粮食生产保持“17连丰”,连续6年保持在1.3万亿斤以上。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连续多年超过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。我国的...
规划纲要草案: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(草案)》提出,坚持实施更大范围、更宽领域、更深层次对外开放,依托...
规划纲要草案: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(草案)》提出,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,坚持尊重自然、顺应自...
规划纲要草案: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(草案)》提出,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、主体功能区...
规划纲要草案: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(草案)》提出,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,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...
规划纲要草案: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(草案)》提出,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,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...
规划纲要草案: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(草案)》提出,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,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...
规划纲要草案: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(草案)》提出,迎接数字时代,激活数据要素潜能,推进网络强国建设,...
规划纲要草案: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
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,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,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,以创新驱动、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...
规划纲要草案: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(草案)》提出,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,加快推进制造强...
规划纲要草案: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(草案)》提出,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把科技自...
“十四五”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的发展环境、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
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(草案)》提出,“十四五”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实现第一个百...